在工业生产的液位测量领域,雷达液位计凭借高精度、抗干扰强的优势成为主流选择。根据测量方式的不同,其可分为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大类,二者在工作原理、适用场景、性能表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直接影响着工业流程的稳定性与测量数据的可靠性。
从工作原理来看,接触式雷达液位计以导波雷达为代表,通过金属探杆或钢缆将雷达波沿介质表面传导,利用波的反射时间差计算液位高度,雷达波的传播依赖于与介质的直接接触。而非接触式雷达液位计(如脉冲雷达、调频连续波雷达)则通过天线向介质表面发射雷达波,无需接触被测介质,仅通过接收反射波完成测量。这一本质区别,决定了二者在介质适应性上的核心差异:接触式雷达波传播受介质介电常数影响较小,即便面对低介电常数介质(如石油、汽油)也能稳定测量;非接触式则对介质介电常数有一定要求,当介电常数过低时,反射波信号较弱,可能导致测量精度下降。

非接触式雷达液位计
在适用场景方面,接触式雷达液位计更适合复杂工况。例如在高粘度介质(如沥青、糖浆)测量中,非接触式雷达的天线易被介质粘附造成信号干扰,而接触式的探杆可直接插入介质,不受粘度影响;在有搅拌装置或强湍流的容器中,接触式探杆能穿透湍流层,避免波浪对测量的干扰。非接触式则更适用于清洁、低粘度、无腐蚀性的介质测量,如清水、化工溶剂等,尤其适合对卫生要求高的食品、医药行业 —— 无需接触介质可避免交叉污染,且安装时无需在容器底部开孔,保持了容器的密封性。
性能与维护是二者差异的另一重要体现。接触式雷达液位计的测量精度通常更高,误差可控制在 ±0.1% 以内,且不受温度、压力变化的显著影响,但探杆长期浸泡在介质中,易出现结垢、腐蚀或磨损,需要定期拆卸清洗,维护成本较高。非接触式的测量误差相对略大(通常为 ±0.2%~±0.5%),但天线安装在容器顶部,不与介质接触,基本无需日常维护,使用寿命更长,尤其适合高温、高压或有毒有害介质的测量场景,可避免维护人员面临的安全风险。
此外,安装条件也存在差异。接触式需要容器底部有安装接口,且探杆长度需匹配容器深度,不适用于大口径或不规则形状的容器;非接触式仅需顶部有安装空间,对容器形状适应性强,且安装过程简单,无需改动容器结构。